星期二, 4月 14, 2009

引導者的工具箱 心得分享

書名:引導者的工具箱
先覺出版社
作者:森時彥 + 引導者的工具研究會
譯者:陳美瑛

學校沒敎的的主管必修課:引導。

所謂引導者的心態,就是無論面對任何問題,內心總是詢問自己:『該怎麼做,才能協助團隊進行積極而具創造性的討論?』而非試圖自己找出問題的答案。

對於引導者而言,擁有高度的交際能力是不可或缺的。但是,光靠交際能力並無法解決所有問題。

引導技巧的三角形:
設計流程 --> 控制現場 --> 觸發/結合想法 --> 達成共識,改變行動
●設計流程:
◎目標可分為『目的』與『成果』
◎『目的』就像是表達某種意圖,例如『對老菩薩們表達敬意』。
◎會議前最好先想好『成果』,所謂成果指這次會議後,能得到什麼具體的結論?例如『讓老菩薩們有回到家的感覺』
◎目標確認後,接著就考慮達成目標最適當的流程;即使你覺得很浪費時間,也要規劃足夠的『發散』過程。
●控制現場:
◎引導者的責任就是維持一個具生產效能的討論環境。
●觸發 / 結合想法:
◎以他人的意見為基礎,進一步激發、結合或延伸,以求得更多的聯想。

典型集體思考的陷阱:
●社會性的偷懶:『就算少我一個人也不會怎樣』的心態。
●情緒性的對立:不是『意見上的對立』,而是根本骨子裡『討厭那傢伙』的對立。
●少數高分貝者的影響:『大聲』、『醒目』的意見容易引人注意,『小聲』而『不顯眼』的正確意見卻遭到忽略。
●團體壓力/同步行動:看不見的團體壓力,與不知不覺的同步行動。例如『以和為貴』的道德規範變成了『壓力』,壓抑了新創意的誕生。
●集體的愚見:集合 IQ 150的人,卻只得到 IQ 100 的答案。例如:參加者想凸顯自己的意見or立場很明確,而形成了『極端的意見爭辯』;或是因不想造成衝突,而採用『眾人認同的意見』。

引導者時時想著:無論發生什麼問題,這個團隊都能發揮解決問題的力量,而不是去追究是誰的過錯。

如何避免落入集體思考的陷阱?
●社會性偷懶:
◎事先決定好每個人的任務
◎利用角色扮演
◎以玩遊戲的方式,比賽發言次數
◎請成員將意見寫在便利貼上
●情緒性對立 / 少數高分貝者的影響:
◎一旦形成情緒性對立,就立即休息片刻
◎整理論點並寫在白板上(昇華為『意見對立』)
◎利用邏輯性的架構進行討論
◎讓成員面對白板抒發意見,而非面對面
◎利用角色扮演
●團體壓力 / 同步意見 / 集體的愚見:
◎畫出思考流程,指出不良的思考習慣
◎舉辦外地會議,利用外部空間的效果
◎建立假設,以激發少數而敏感的意見
◎利用破冰遊戲或角色扮演
◎利用基本規則的宣言效果
◎利用討論架構
◎利用『奧斯本檢核表』(Osborn's Checklist)強迫思考

還在不習慣

雖說2009年至今已經過了100多天了,但每次在填寫表單,填寫年份時總是會不自覺的遲疑一下,是97年嗎?確定是98年了嗎?顯見過去一年養成的習慣,不是短時間就能改變的過來的。

中午用餐時,看著螢幕保護程式跑著女兒的可愛相片,就心情大好;孩子純真的表情與動作,真是值得我們大人學習的,學習去放下、學習去保持單純的念頭、學習去享受、體會每一刻....

近來在班導提倡『禮貌運動』的號召下,自己也思索了幾個有關『禮』的問題;什麼是禮?禮與品格有何關聯?洪蘭教授在她的新書命名『通情達理』,如果變成通情達『禮』,如何呢?『知書達禮』好不好?

眼下在教天極堂國中生時,也思索孩子們缺的是什麼?是對道理的不清楚、還是知道道理,但做不到。

益根介紹的『好人肯定有好報』提到,如果我們知道一個方法,可以使現在環境往更有愛的方向前進,那就不要遲疑,趕緊去做;上周日帶家人與女兒到木柵動物園玩,一位歐吉桑得意地拿著他手上的吐司丟向園區內的熊,只見熊拿到吐司後,站立起來表示還要,歐吉桑正要再丟時,被我大聲嚇阻了:『先生,不要餵食動物!』只見他猶疑了一會,伸手想再拿吐司時,旁邊的阿牛也嚇阻他,週遭的人都學到了,如果我們對違規的行為都保持沉默,禁口不語,那麼只會助長違規行為,其實心中存有正義感的人仍居多數,只是大家選擇了『沉默以對』。

回到『禮』這個觀點,讓我們當個舉止合宜,不冷漠又有品格的現代人吧 ~

星期三, 4月 08, 2009

其實能服務是種福氣

近來 TED在道場的工作量滿大的,也因此難免會感受到『累』,甚至對於開會,有時也呈現疲態,站在為眾生服務的角度來看,有這種心態,其實是不好的。

趁著今晚值班,到外面餐館用餐,回到公司的路程中,不免反思自己為何因『累』就心有怨言,是自己做的心不甘情不願嗎?還是真的工作量太大了?

想著想著,自己已經比佛堂其他夥伴多了更多可運用的資源了,例如:聯絡工作、彈性的上班時間調度、上班時有便利的網路環境使用....,顯見是自己的調度安排不當,怨不得阿...

回想這點,就感恩能有付出服務的機會,至少我還有能力服務;誠如昨晚沈點傳師在聯參會議中,勉勵大家:『我最重要!』道場的職務中,每個角色很舉足輕重,現階段能做就是福、莫妄自菲薄 !!

星期一, 4月 06, 2009

黃金服務15秒 片段心得紀錄

書名:黃金服務15秒 (Good Service is Good Business)
出版社:商智文化

1.尊重自我:

『那些仍舊不重視客戶的人,應該試著在沒有顧客上門的情況下,工作90天』

『禮貌就像輪胎裡的空氣,不費分文,卻能讓旅途更愉快』

達賴喇嘛說:『生命有2大意義,一是快樂,二是有用』

與其說『不』,不如說『是』

好員工會帶來好顧客:反思引導:
" 我有多喜歡何顧客相處?"
" 最喜歡目前工作的哪些部分? "
" 最不喜歡目前工作的哪些部分? "
" 能舉例一個成功取悅顧客的例子? "
" 如何因應有人不高興的情況? "

從工作中找到樂趣,工作的確會變的更有趣!世界上沒有有趣的工作,工作就是工作,樂趣必須自己創造。

2.超越期待:

哈佛商學院西奧多‧李維特(Theodore Levitt)教授提出『市場區隔三環模型』,該模型發展於1980年,主要有以下三環:
●位於圓圈核心的是基本產品,例如航空公司的基本產品是飛航安全。
●第二圈是人們的期望或滿足顧客的期望,例如顧客對航空業最簡單的期望是舒適的座椅、乾淨的廁所及點心。
●最外圈是可能達到的成果,或超越顧客期望讓顧客開心,這也正是成功與不成功組之間的差異。例如提供經濟艙旅客最喜歡的雜誌、電視遊戲、香檳與親切可人的空服人員,便能超越他們的期望。

先給予低度承諾,然後奉上『超值驚喜』,可以同時減少顧客和管理單位雙方的焦慮。

銀行不可能正『贏得』顧客,除非另一家銀行真的『失去』了他們。

身為服務的佼佼者,最『不公平』的事情就是,客人總是把很多東西視為理所當然,不過,他們卻也會因此一再光顧。

3. 補救-- 道歉之餘

96%的顧客不會對服務供應商提出抱怨,剩下4%會提出抱怨的顧客,其實才是你最終實的主顧。

顧客的抱怨不被視為麻煩,而是彌補問題點的機會。

所以 no news 並不是 good news !!

員工遇到顧客抱怨時可以採取的步驟:
● 不要爭辯
● 時時保持沉著冷靜
● 別把責難當作衝著自己來的,顧客生氣的對象並不是『你』,試著體會顧客的心情。
● 表達歉意,即使這次的損害並不是你造成的,『非常抱歉讓您這麼不高興。』
● 不要幫組織裡的其他人找藉口或責難,顧客想要的是解決問題的辦法,而不是探究貴公司內部運作的問題。
● 用你的話重新闡述顧客的抱怨,確保你了解實際的情況,再把全盤情況重述一遍,核對你的理解是否正確:『我想確認一下我是不是了解您的意思?』
● 答應回電就『務必』要回電,即使因為某種理由無法在答應的時限內獲得令人滿意的答覆。
● 告訴顧客你『可以』做什麼.....而非你不能做什麼。

4. 願景:

你要想像,每一位消費者的長期價值,就像小舖店老闆鼓勵員工想像每個上門的客人,額頭上貼著五萬美元。

反覆上門的生意,才能創造價值。

5. 客服進化論 -- 關鍵15秒:

員工和顧客每次接觸的時間至少超過15秒,只要能把握這個『關鍵的15秒』,就能留住顧客。

比爾蓋茲說:『我們公司裡的每項產品,三年就會遭到淘汰。唯一的問題是我們自己淘汰產品,還是被別人淘汰?』

即使你服務的對象不是顧客,也應該是服務某個人。

雇用積極正向的第一線員工很重要。
試想:如果你費心訓練她們,她們後來卻選擇離職的損失大,還是『萬一我們不訓練她們,而她們確留下來』的損失大呢?

從高層開始學習不斷改進,沒有人是資深到不用學習的。

6. 關懷 -- 以客為友:

開發一個新顧客,要比留住一個老顧客多花5倍的時間。

顧客只重視當她們有需要的時候,你的態度好不好。

所以,用自己希望被對待的方式來對待你的顧客。

不管賣的是什麼,記住要與上門的顧客輕鬆作成生意。

對強調品質導向的企業來說,99%的正確率並不夠好;如果航空公司只要求99%的正確率,那麼天上一天就將發生211起的致命空難。

7. 授權:

與其說『不』,不如說『是』

對未來領導人來說,表示自己的無知並求教於屬下,將是十分平常的事。

老闆的角色,應該是刺激員工發揮長才,解答公司遇到的問題,把事情做的更好。這就是授權。

當員工扛起越多的責任,總會犯下一些不可避免的錯誤;記得『不犯錯意謂著一事無成』,完全沒有錯誤或遺憾的人生,才是最大的錯誤。

請你告訴我,你在這個事件中學到了什麼(教訓)?可以用來幫助公司。

『你擁有10年工作經驗,還是2年工作經驗外加8年無意義的呆板工作呢?』

讚揚員工是對其成功的認定。
直接讚揚表現良好的員工,是最有效的方式。越快獎勵行為優秀的員工,越能讓員工印象深刻。

雖然獎勵必需針對真正有貢獻的員工,但時時記得對所有員工說聲謝謝,是絕對不會錯的。
當管理者越發真誠地表達對員工的感謝,員工也會回應管理者的期待,變得更有效率。

衝浪者的天堂(食品公司)的巨幅廣告:『停下來,吃點東西吧!這樣我們兩個(看看板的你還有賣食品的我)都不會餓肚子。』

到青年班充充電

自己帶青年班,有時卻在課程間忙著招呼班員或打點事情,很少有機會整堂課程聽完講師的分享。

昨晚站著聽課,聆聽道德經23章,『悉言自然』;簡講師的講述真鞭辟入裡,站在台下不禁發出讚嘆,怎麼能詮釋的這麼好;這對處於忙碌狀態的 TED來說,很有洗心滌濾的功效,真的發覺青年們還是需要經典來內化自己的。也慶幸自己在課程的編排上,仍堅持青年班的課程,以經典為主軸,來貫穿整個年度。

小根的『好人肯定有好報』的分享,也很精采;不只對於行善立德給予了支持的力量,更重要的,還提供了『如何做』的方法,例如:讚美、幽默、感恩、寬恕、...大約10 項的功課,彷彿對修道青年們提供了修行的方針。很慶幸能聽到分享這麼棒的書,TED 當更加努力精進。

星期日, 4月 05, 2009

TED 與瑞堂

給自己下這樣的標題,其實很怪;這不是指同一個人嗎?

其實最近自己對於『做事』與『修行』常有很矛盾的感受。往往覺得自己是處在『做事』的狀態,而非『修行』的狀態;在道場忙那麼多,結果發覺自己修行的成分很少,只落入做事的皮毛;這樣的修行,難怪10年下來,怎麼感覺自我的進步不大。

心底有這種感覺:這件事交給我辦,至少可以辦60分,如果再多些時間與用心,也許可以辦到80分;
但心境上面,卻只停留在『把事情做完』,真正『做好』與做到令自己or參與者打從心底感動的部分,少之又少;
還有另一種情形,在做事的過程中,自己往往為了把事情做好,忽略了對方的感受、無形中傷了對方、造成對方壓力....;
也常發現自己知道道場的原則標準,卻在某些情境下,不能堅持到最後,卻抄了小徑而行,雖然結果的呈現是完成任務;但心理卻明白是交差的心態,是違背心中的那把尺的;
還有在情緒上面,也知道要轉念或找出值得讚美的地方,但也許是過去心中的刻板印象太強烈,也許是不想花時間低下頭來讚美,往往只是簡單一句:『恩,做的好』就帶過去,令人感受太冷漠....

TED 與瑞堂應當是同一人,卻被分成了只做事不修行,與想修行,卻做事能力待加強的2種人;現在當心底聽到天音時,知道那就是對自我的一種提醒;該踩煞車時,就要趕緊勒住,莫在錯下去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