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本書買進家裡,到真正拜讀完,大約花了將近3個月時間,當然其中有段時間是完全荒廢擺著,直到抽空逐日拜讀片段,就這樣讀完這本對教育有獨特看法的作品。
雷夫老師用他的熱情,以及對教育的觀察,找到教育的本質該是讓孩子們自主的學習,還有在學習的過程中,該讓孩子們學習到的能力(如團隊合作、同理心...),抓住了教育的核心精神,既不會被外在的教條給限制住,又能讓孩子們『有效』的學習,實在是一舉數得。他如何做到呢?
首先,雷夫老師揭開教育的真相:『用信任取代恐懼』,學習本身本應該是快樂的事,我們卻在帶領孩子們時,不自覺的用威脅的語氣嚇唬孩子們:『如果你不乖,等會就不給你...』,雷夫老師說:『不要把害怕當作教育的捷徑』,讓我們用信任來取代恐嚇威脅,相信我們的孩子能做到。
然而,『信任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即便是像我們成年了,仍在學習『信任』;信任你的上司、信任你的部屬、信任你的家人、信任你的客戶.....,雷夫老師提到,信任跌倒的遊戲中,只要有一次你的朋友開玩笑故意不接住你,妳們之間的信任就永遠破裂了。
是的,我們對孩子,是否也做到全然的信任了呢?是否相信孩子會朝著我們設定的目標達成,即使時間晚了點?問問自己對上天是否也全然的信任了呢?還是仍在半信半疑中?
身為教育工作者,『請盡一切努力掃除教室裡的恐懼,做個公平的人,做個講理的人』,因為孩子們都一直看著我們。
接著,雷夫老師提出了『道德的六階段』:
【第一階段:我不想惹麻煩 ~】
回應信任是重要的基石,『我們要孩子們有良好表現的最終目的,是讓孩子們知道並且相信,這麼做是對的,不是因為害怕懲罰而已。』舉例來說,孩子們交作業,要讓孩子們知道,她們不是因為怕懲罰所以才要交作業,而是讓孩子們相信這麼做就是對的。
【第二階段:我想要獎賞 ~】
孩子們終於擺脫了『不想惹麻煩』,交出作業了,但也許是因為家長或老師們告訴孩子:『有交作業的,可以得到一個獎章...』,雖然方法上很好用,但對孩子們來說,畢竟不是自發性的主動行為,我們可以讓孩子們知道『行為得宜是應該的,不需要給予獎賞』。真的如此嗎?或許,就像雷夫老師常說的『我想,我們可以做得更好。』
【第三階段:我想取悅某人 ~】
孩子慢慢長大後,漸漸發覺做某些事,可以取得某人的好感。但是這樣做,真的是為孩子自己做決定嗎?許多小孩迫切取悅父母,甚至按照家人的期待選擇了大學和主修科系。這樣的孩子,能夠了解他的人生是在滿足別人,還是在朝向自己的目標理想而行?
【第四階段:我要遵守規則 ~】
常常我們會在與孩子們的首次見面時,就開始訂下班規、小隊契約。其實這麼做,無非是要不斷提醒孩子們,回到常規。雷夫老師認為規則尚無法真正改變孩子的內心,如果孩子們知道,某些事情本身就不該做,也不該去嘗試,那麼常規對她們來說,也就不需要了。
【第五階段:我能體貼別人 ~】
這個階段不只對孩子們難以達成,大人也都還在學習階段。『能夠幫助孩子們對週遭的人產生同理心,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』,然而,雷夫老師也常以道德六階段提醒孩子們。如果孩子們能達到這個階段,就很好了。雷夫老師說:『我知道我們可以做的更好,因為我見過成功的實例。』
【第六階段:我有自己的行為準則並奉行不悖 ~】
這是最難達到的階段,也是最難教的階段,因為『行為準則存在於個人靈魂中,其中還包含了一份健全的人性在內』,雷夫老師透過影片、書籍、傳記,來協助孩子們從別人身上找出行為準則。他說『我想,這就是最美好的境界了。』
這些,對我們來說,就是一道艱鉅的任務,然而雷夫老師始終相信,他的孩子們做得到,事實上也證明了,他的孩子們真的也做到了。彷彿與一開始他所提的觀念『信任』有關;你信任孩子做得到,孩子們也信任老師,在良好的正面能量循環中,他們真的做到了。
此外,雷夫老師還列出孩子們該具備的能力:閱讀的能力、寫作的能力、數學的能力、思考的能力(我們不會被騙第二次)、對歷史、地理的時間感與空間感(更常帶著孩子們去體驗、體會)、最重要的犯錯的能力、對藝術的熱愛、團隊能力(體育球賽、藝術創作...)。上述的這些能力,都分別有章節介紹之,有興趣的不妨借來看看。
雷夫老師點出了從事教育工作者的盲點,讓我們重新思考與定位,是否在帶領孩子過程中,被怒氣給磨掉了理想?迷失了方向?如果你的班級正好帶得很無力或挫折,不妨靜下心來思考看看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