『習得無助』代表的是?
- 對現況的不滿與抗議,如同被貼上標籤的孩子們,被賦予了既定的刻板印象,再多做任何的努力,仍被視為無效。但最重要的,他內心嘗試改變的那一小小熱情,卻因此被澆熄了。
- 一直闖禍或挑釁大人的孩子,代表的是希望引起注意。孩子的內心仍有善的念頭,但因大人的輕忽,對這微小的善念視而不見。
- 代表著『放棄』,只因長期以來,一直被視為黑五類,所幸乾脆黑到底,被放棄後,反而獲得更多的空間。
自己反思,在佛堂中是不是也有『習得無助』?
也許我們在看善二代時,覺得他們長久以來,拒絕來佛堂,不也是一種『習得無助』?
老ㄙㄨ說:『要改變孩子的「習得無助感」,必須先給予孩子有安全感的環境,讓他們不會再感受到「做什麼也無濟於事」的感受;並且,要創造容易達成任務的各種機會,好讓他們能夠有領略到「成就感」的歷程。』
換個說法,要改變善二代的『習得無助感』,要先創造善二代有『成就感』的環境。佛堂在這一部分還有很大的學習空間,如何找出善二代們能參與、認同的成就感,將是佛堂運作要學習的課題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